顶点资讯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数码

亲密育儿法亲密育儿百科被过度解读的亲密育

时间:2024-08-14 来源网站:顶点资讯

生下老大可可后,我也曾经认认真真把亲密育儿法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很庆幸的是,可可生在夏天,因为觉得热,我没有买一条背巾来背着她入睡,所以她没有养成抱睡的习惯。

但是我却吸收了一点: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哭了就喂(其实是“按哭喂养”)。这导致了可可前几个月一直频繁吃奶,让我极度焦虑。

很多来找我咨询的妈妈都曾经是亲密育儿法的拥护者。而在践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孩子的睡眠变得很糟糕,无奶无抱不睡,夜醒频繁。很多二胎妈妈甚至觉得老大掉进了亲密育儿的大坑让自己很绝望,老二一定不再掉入这个大坑。

其实,我觉得“亲密育儿法”的“亲密”两个字本来就是画蛇添足,有哪个父母和孩子不亲密呢?所以导致没有践行“亲密育儿法”,搞睡眠训练的,经常被认为是“魔鬼父母”。

我也曾经因为让两个孩子单独睡,半夜不给她们盖被子而被认为是“狼妈妈”。其实两个孩子2岁之前我都会按照当天温度换上合适的睡袋,我自己睡前都会再次确认一下温度。而2岁之后她们都学会了盖被子,碰上换季我也会多放一床被子给她们。

今天就和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亲密育儿法,以及为何践行亲密育儿法会导致了一些孩子的睡眠和喂养问题。

亲密育儿法的起源

亲密育儿法其实是在二战之后在美国兴起的,目前欧洲很少人采用这种育儿法。最早一批的亲密育儿倡导者包括了著名的斯波克医生。七十年代有Jean Liedloff,一位美国畅销书作家。而知名的西尔斯博士则是从Jean的著作《Continuum concept》(持续性概念)得出了灵感,践行并发展了这个理论,起名叫“亲密育儿法”。

西尔斯博士提倡的亲密育儿法主要有七个原则:

(1) 让分娩成为一种情感纽带,提倡顺产

(2) 母乳喂养

(3) 学会分辨和回应宝宝的哭声

(4) 用背带背着宝宝

(5) 和宝宝同睡

(6) 把握育儿的平衡与界限

(7) 学会分辨关于育儿的建议

美国的亲密育儿践行者是怎样做的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的践行亲密育儿法的家长把亲密育儿法当作自己个人身份的认同和社交的需要(国外有很多基于亲密育儿法的组织),而脱离亲密育儿法的初衷。

比如,这些家长有一些看起来比较极端的做法:

自然分娩甚至在家分娩(有条件还是去医院吧,别冒这个风险)自己用有机食材做婴儿辅食而非购买现成的婴儿辅食(国内倒是很常见,国外一个妈妈带几个孩子很多都选择给孩子买成品)用尿布而不是纸尿裤(这个目前国内越来越少人用尿布了)拒绝接种疫苗(这个在咱们国家是行不通的,除非你打算不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和小学)他们也推崇正面管教而非打骂教育,这个倒是和我们现在比较推崇的教育方式比较一致。西方是如何批判亲密育儿法的

亲密育儿法自从问世以来,就遭到了很多批判,原因如下:亲密育儿法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方式,英文也称为“Total motherhood”(满分母亲身份)或者“intensive parenting”(加强育儿方式)。

其实这两个英文名字更好的描述了这种育儿方式的本质:对妈妈的时间和精力要求都奇高。这在农业社会妇女以家庭为中心的年代尚可做到,而现代社会,妇女要顶半边天,一个在职场中披荆斩棘的妈妈要做到亲密育儿,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细思极恐。

有位法国学者称,这种育儿方式会将新时代的女性变成旧时代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劳作妇女。也有学者认为,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育儿方式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妈妈的感受,是以妈妈的幸福感为代价的。

2014年玛丽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采用亲密育儿法的妈妈23%有抑郁症的症状,而未采用亲密育儿法的是6.7%,远低于采用亲密育儿法的妈妈。

当然对亲密育儿法的批判还有更多,对依恋关系(即我们所说的有没有安全感的问题),西尔斯只粗略的使用了“不安全依恋关系”,“低质量依恋关系”,而并没有解释得很清楚这些到底是什么。

也没有证据表明实践亲密育儿法能让孩子更聪明,更独立,身体更健康

被过度解读的亲密育儿法

亲密育儿法进入中国后,很多就被很多妈妈接受并践行。“亲密”这个词的翻译功不可没,哪个妈妈不想和孩子亲密呢。但是仔细想想,哪个妈妈又和孩子不亲密呢?把一个很自然的事物过分强调带来的后果就是过分解读。

这里我就说说被亲密育儿理论过度解读的情况,还有为何践行亲密育儿孩子反倒睡不好。

顺产和母乳喂养

顺产和母乳喂养固然好,但是如果被过度解读了,会让很多因为生理原因而无法顺产和母乳喂养的妈妈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总觉得自己不够合格,和孩子不够亲密。

这里不多聊,之前写过一篇阅读量很高的文章“被过度解读的母爱-顺产和母乳喂养”。

按需喂养

目前对待母乳喂养的建议都是按需喂养,西尔斯博士也是这样的建议。可是,就是这个对“需”的理解,让很多新手妈妈都掉进了大坑里。

亲密育儿不是给自己贴上亲密育儿的标签就了事,孩子哭了立马喂立马抱起来就是亲密育儿了,我想也是有违西尔斯老先生的初衷的。

西尔斯强调要解读孩子的哭声,了解孩子的需求并尽快反应。孩子哭了是有很多原因的,尤其对于新生儿来说,困了,饿了,拉了,尿了,有嗝等等。然而,对于新手妈妈来说,解读这些新生儿的哭声,是难于上青天的。

结果就是孩子一哭就喂奶,变成了“按哭喂养”。咨询中有很多妈妈说在宝宝小月龄时孩子哭闹很厉害,就喂奶,并没有止哭。后来懂了睡眠知识回想起来,孩子是困了。

频繁喂奶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胀气,因为摄入太多富含乳糖的前奶,加上孩子本身肠道发育未完善,就造成了胀气。因为胀气,孩子更频繁的哭闹了,结果孩子就被喂成了“高需求宝宝”。

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宝宝胃变大,消化能力也变好,其实不再需要那样频繁的喂奶了。依然遵循着所谓的“按需喂养”,频繁的喂宝宝,你会发现,宝宝很多时候吃两口就不吃了,或者干脆就不吃。就发生了所谓的“厌奶”。

其实这个时候宝宝不需要那样频繁的喂奶了,他真正的需求是拉长喂奶时间。

而对亲密育儿的过度解读,往往让我们无视宝宝的成长。认为孩子就是需要妈妈亲密无间的照顾,任何时候妈妈都要和宝宝不能分开。

其实你会发现,在小的时候宝宝就需要一点自己的时间,自由探索他们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我们一厢情愿的把宝宝抱在怀里很多时候只是满足了我们单方面亲密的需求,而并没有满足孩子探索的需求。

大部分时候,我们其实并不是那么理解宝宝。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你发现,从出生到成年,妈妈的想法都是落后于孩子的表现。

我们践行的所谓的“亲密育儿法”,有时候也许只是我们不愿意为孩子的成长放手的一个借口而已。

夜间照顾婴儿

西尔斯博士建议妈妈要在夜间和宝宝同睡,便于照顾宝宝。而且,由于妈妈白天上班,失去的亲子时光可以在夜间弥补过来。

出于对孩子的爱,很多妈妈在夜间辛勤的照顾宝宝。孩子一哼唧就塞奶,孩子哭就抱起来或者塞奶。和宝宝睡一张床更增加了这种“照顾”的便利程度。可是,我们给予的,真的是孩子需要吗?孩子哼唧,真的就是饿吗?孩子哭,是真的醒了还是在做梦呢?

想想自己,我们是需要半夜里被辛勤的照顾呢,还是一个完整的不被打扰的睡眠?

孩子睡不好,很多时候是因为妈妈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了。其实孩子睡眠和大人一样,是不希望被打扰的。

和宝宝同睡一张床

和宝宝同睡一张床其实本来就是我们的亚洲文化,主要是由于过去居住条件不好,没有婴儿床。而不是我们的老祖宗在践行亲密育儿。但是问题是,和宝宝同睡一张床,宝宝和妈妈一定都会睡好吗?

当然,有部分宝宝睡在妈妈旁边是会睡得十分香甜。也有大一点的宝宝喜欢大床无遮拦的感觉,可以无拘无束的睡。

然而,我经常听到的反馈是:孩子满床滚着睡,妈妈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曾经有一个妈妈咨询我,说孩子睡觉满床滚,这个是否正常。我说非常正常啊,妈妈叹口气说了一句:可是我睡不好觉。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的睡眠被牺牲了,孩子是否又睡得好呢?答案是不一定。

也有妈妈经常和我反馈,因为睡得晚,半夜蹑手蹑脚的上床,还是把宝宝吵醒了。还有就是床垫会嘎吱嘎吱响,半夜翻身有时候会吵醒宝宝。爸爸打呼噜也会吵醒宝宝。

社会环境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推崇的亲密育儿是和国内的践行有差别的。西方国家都是多子女家庭,就算是亲密育儿,平摊在一个孩子身上的亲密也是很少的。西尔斯家是有8个孩子的。

而我们的家庭则是六对一。竞争模式完全不同,多子女家庭是子女对妈妈的爱的竞争,而我们则是父母祖父母对孩子的爱的竞争。这种情况下的亲密和西尔斯的亲密压根不是一回事。应该说,是我们这些抚养人去竞争对孩子的亲密,而非孩子来争取我们的亲密。

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是推荐爸爸们参与亲密育儿的,西方的爸爸的育儿参与度也普遍较高,夜间喂奶,换尿布等。而我们的爸爸的育儿参与度普遍较低,亲密育儿往往变成了妈妈一个人的事,还有意见不同的长辈,最后是妈妈累崩溃。

践行亲密育儿法的妈妈往往是累到崩溃的感觉,以孩子为中心,无法照顾到自己的需求,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最后的结果是,妈妈极端焦虑甚至抑郁。

其实育儿方式没有对错的问题,关键是妈妈要找到让自己和孩子都身心愉悦的育儿方式。

经常有妈妈提到,孩子怎样怎样,是不是没有安全感?其实,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是主要抚养人,主要抚养人情绪稳定,内心强大,孩子一定是有安全感的。

反之,如果主要照顾者由于筋疲力尽而情绪不稳定,暴躁抑郁,也会带给孩子内心不稳定的感觉。

聊到这里,其实无论亲密育儿与否,其实你会发现,妈妈的肩上的责任都是非常重大的。这也是为何我们这么焦虑的重要原因。

关于本号:可可妈是美国Family Sleep Institute 亚太区总监和认证睡眠咨询师,IACSC(国际婴幼儿睡眠咨询师协会)中国区首位会员,法国INSEAD MBA, 两个宝宝妈妈。

现代食品期刊

才智官网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