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福宝宝该怎么养科学养殖进农家幸福生活乐
来源:陇东报-掌中庆阳
一场秋雨过后,和煦的阳光洒落在环县毛井镇红土咀村的农家院落里,一栋栋高标准的羊舍里,小羊不时地“咩咩”叫着,撒着欢儿。
早上5点多,天刚大亮,红土咀村村民刘会永就已经打扫完羊舍,准备好了各类草料,分批次地提进羊舍里。“一筐是怀孕母羊的,一筐是奶羔母羊的,一筐是刚断奶羔羊的,一筐是还没有断奶羔羊的……”
50多岁的刘会永忙得不亦乐乎。“以前养羊,都是大小一起混养,喂同样的草料,有些羔羊喂成了大羊,还出不了栏。”刘会永说,“现在能不怕麻烦这么精细地养羊,是尝到了科学养羊的‘甜头’。”
农户养羊多了腰包鼓了
历史上,环县长期处于农牧交错地带,曾是义渠、匈奴、东羌、吐蕃、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聚居地。羊,历来是环县人形影相随的家畜。据史料记载,在环县大地上,曾发生过康福夺羊破羌、范仲淹罚羊制羌、种世衡赏羊联羌、董遵诲杀羊犒羌等许多与羊有关的历史故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县闹饥荒之时,也曾发生过很多一碗羊汤救了一个人命的感人故事。
环县还曾是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在2019年实现了整县脱贫,脱贫的基础,还是羊产业。
羊产业一直是环县群众赖以发展的主要产业,可前多年养羊,为啥脱不了贫?而今的羊产业,为啥发展这么快,给群众带来的收入比以前多了好几倍,成为脱贫增收、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刘会永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以前人把羊当‘低等宠物’来养,养一群羊,需要啥开销了,卖一两只,一只羔羊经常能养三五年,倒贴了草料、人工,到最后卖的时候,比羔羊多卖不了几个钱。还舍不得投入,不论啥草料,给羊喂饱就行,仅仅是填充了羊的胃,营养跟不上,经常会出现难产、死羔等现象……”刘会永说,“现在什么羊喂什么草料、喂量多少,都是精确计算、精准投放;一只羔羊什么时候出栏,都有标准,多养殖的时间,耗费的就是养殖成本……”
刘会永家养了几辈子羊,多则几十只,少则十多只,可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2017年,环县倡导养殖湖羊,并通过培训、合作社带动等多种手段,引导群众科学养殖,这一年,政府给刘会永投入了10只怀孕基础母羊,不到两个月,就产了近20只羊羔,再喂了不到半年,十多只公羊羔就卖了一万多元。
尝到了科学养湖羊的“甜头”,第二年,刘会永又买了10只基础母羊,并多次参加县、镇和合作社组织的养殖培训,通过科学饲喂,4年来,他家已经存栏基础母羊80多只,出栏羊羔超过200只,收入超过20万元。
和刘会永一样,毛井镇尝到科学养羊“甜头”的群众还有很多。据统计,“十三五”以来,该镇新培育湖羊自养户780余户,配套建设羊棚暖舍1150处,草棚582处,调引湖羊8000余只,肉羊养殖农户达到1700余户,羊只存栏量、出栏量均突破了10万只。
养羊科学了致富也快了
西沟村曾是曲子镇土地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差、贫困人口最多的“三最”村,全村被1横32纵的沟道分割成为30多块支离破碎的山梁,加之这个村是由原来三个村合并而成,自然条件差、群众意见难统一,脱贫增收缺抓手。
2017年以来,西沟村确定了草羊主导产业发展路子,动员全村家家户户种草、家家户户科学规范养羊,全村成立了7个养羊专业合作社和1个草产业合作社、1个全日粮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社,引领全体村民科学养殖。截至2020年底,该村羊只饲养量达到4.2万只,户均达到60只以上;梯田紫花苜蓿种植达到1.21万亩,占总梯田面积的76.6%;在家农户400户,养羊户312户,占在家农户的78%;2020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4元,其中来自于草羊产业的收入10701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3.4%。
西沟村养殖致富步伐这么快,得益于推行全民科学养殖。村民孙建国是一个老养殖户,多年来,他一心想着养羊赚钱,可每年到头,圈里还是那么十几只羊,兜里还是没有钱,“根本原因是扩群、育肥没有计划,饲喂缺乏精细的技术。”孙建国汲取以往的教训,在2017年县上倡导发展湖羊养殖的时候,他参加了多次专业培训,按照专家指导的标准改修羊舍、配备饲草料、准时定量分类喂养,并按期防疫,在10多只基础母羊的基础上,4年时间存栏量增加到了100多只,出栏超过200多只,净收益超过20万元。
同样,西沟村村民孙志学靠养羊打了一个“翻身仗”。2013年,他获得了政府提供的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开始养羊,由于市场波动、羊价下跌,孙志学赔了钱,但他咬咬牙,接着干。2017年,该村发展科学养殖湖羊时,他修建标准化养殖暖棚和草棚,还购入铡草机,将17亩地种上苜蓿、燕麦等饲草,参加了多次养殖技术培训。2019年,他家养殖规模扩到上百只。科学养殖4年多来,他年均靠羊产业收入超过10万元。
“目前,在西沟村,家家户户购买‘全日粮’饲草,喂养配方草,什么羊喂养什么草、喂量多少,羔羊什么时候断奶,什么时候育肥,什么时候出栏,都有一套标准,并且熟练地运用在每个养羊户的各个养殖环节中。”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兵说。
科技牵线企业与农户实现“双赢”
是什么动力,推动千家万户由传统养殖模式迅速转型为科学规范养殖?答案当然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全产业链。
在引进湖羊之初,环县就招商引资引进了中盛公司,建成了科学规范的养殖场和年可屠宰百万只肉羊的屠宰加工厂。与此同时,环县又成立了244个“331+”合作社和124个千只示范合作社,分布在全县215个行政村。每个合作社又通过“投羊入股”“社托户养”等多种手段,全面引导、推行科学养殖技术。
毛井镇红土咀村村民杨文斌在2013年就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可在前期养羊中,他“赔本”了。在2017年推广湖羊养殖时,他认真分析了原因,总结了经验,在后期的养殖过程中,他决心转型,朝着更加科学化、更加精细化的方向落实落细措施。
在世行项目的支持下,他将第一批引进的480只羊中的330只分配给了30户群众,并邀请专家到合作社培训,带领养殖户到县上学习参观,实地取科学养殖的“经”。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在家的217户群众,其中189户养羊,羊存栏超过1.3万只,其中羊存栏超过100只的农户达到5户,靠羊产业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达到20户。
杨文斌成立的合作社,下联了农户,上联了企业。他和中盛公司签订技术服务、购销协议,还为农户提供技术保障、保底保价收购等服务。
杨文斌还在小南沟乡、车道镇分别承包了一个合作社,承担这些区域的专业育肥工作。“养殖户由于规模小,短期育肥过程中费人力,过程措施难以精细把控,我成立专业育肥社,将群众养殖断奶的羊羔全部回收,集中育肥,加快了农户的养殖出栏周期,降低了养殖成本,提升了效益。”杨文斌说。
目前,环县已建设标准化育肥社38家。环县8.47万户农业户,有4.8万户养羊户,截至7月底,该县羊只饲养量达到221.5万只。
科学规范的养羊路上,环县正在快步迈进,遍地开花。
本文来自【陇东报-掌中庆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