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养的蚕宝宝叫什么与蚕共谋恍兮惚兮梁绍
来源:读特
9月29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推出中国重要艺术家个展项目——“梁绍基:蚕我我蚕”。借助一系列层次丰富的沉浸式装置、影像、摄影及声音等作品,展览系统性梳理艺术家梁绍基与蚕共谋而成的“自然系列”作品,并回望其创作各阶段的代表作。
梁绍基1945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天台。过往逾三十年的创作实践,他始终与蚕紧密缠绕,难舍难分。蚕是他的创作媒介,赋予了他创作的原动力与大自然的灵性。梁绍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涉纤维艺术,后师从万曼探索软雕塑。
1988年,他发现了蚕于光影之间展现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之美后,开始以蚕丝这种富有生命感的活体纤维进行探索,并开启了 “自然系列”的创作。通过亲自养蚕,梁绍基深谙蚕性,将蚕置于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料与物件之上。他让蚕在一张张小床架上生长与吐丝,这些小床由废弃发电机里的焦铜丝制作而成,摇摇摆摆的小床排列形成了作品《床/自然系列No.10》。
“蚕我我蚕”展邀请观者化身为蚕,通过一条茧型甬道步入蚕的世界。在这个灵性而感性的世界里,观者既能邂逅艺术家以蚕造景的残山水、云镜等自然万物,亦能通过声、光、影等多媒介装置进行“听蚕”,感受蚕从孵化到破茧成蛾所经历的生命周期,并透过“蚕”来披古通今。穿越由蚕丝构成的《平面隧道》,观者将体验到梁绍基作品中关乎生命与时间的永恒追问。而在隐秘而圣洁的“天庭”里,纪念碑式的三角丝锥引导着观者与艺术家一同沉思人类的共同命运。
梁绍基认为“丝是一种还乡”,蚕丝最主要的成分丝蛋白-氨基酸是生命之“元”,具有疗愈作用。在作品《沉云》中,他用蚕丝包裹唐代古香樟木的残体,以此黏合文明的碎片;在作品《汶川石》中,他以蚕丝包缠汶川地震灾区废墟中的断垣残壁,抚慰创伤,催生新的生命力;在作品《雪藏》中,他调动了蚕丝的“冷疗”功能,裹藏日常生活用品及现代电子产品,如雪的静谧抑制了尘嚣。梁绍基还展现一组38节的“巨链”作品——《沉链: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它们悬空而落,柔软纤细的蚕丝盘绕缱绻于粗粝沉重的链环之上,彰显了一种在与命运抗争中仍保持坚定信仰的状态。
此次展览复建了梁绍基日常的工作室以及与科学家合作开展蚕学研究的“实验室”,分别展现艺术家的感性创作与科学家的理性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皮肤》、《白光》两件全新作品亦将亮相于此展,《皮肤》通过把握生物钟和温度,赋予丝箔不同的折皱,书写出生命的记忆,蚕我也;《白光》则透过18个影像于加速中幻化为一束飞逝的白光,像蚕丝般绵绵伸延,以至无穷。展览结尾的文献部分还呈现4部记录梁绍基20余年创作经历的珍贵影像文献,为观者进入艺术家的世界提供别样的途径。
据介绍,本次展览是继大同大张、余友涵、李山、仇大雄、陈福善之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推出的第六位艺术家。展览展期至2022年2月20日。
(原标题《“梁绍基:蚕我我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与蚕共谋,恍兮惚兮》)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文/图)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