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育儿师陶勇儿子名医陶勇让女儿洗碗被骂
知名眼科医生陶勇以自己未曾预想的方式登上了微博热搜。
12月23日,陶勇医生在个人账号分享了与12岁女儿的相处日常,文中讲到生日这天,要求女儿在给长辈盛饭夹菜之后,陶勇还希望女儿可以洗碗。在家里人劝阻之后,陶勇最终还是坚持让女儿洗了碗。陶勇为此心里高兴,于是发文分享此事。
陶勇广为人知,是因为2020年1月的一场暴力伤医事件。这位全国知名的眼科医生在行医时被砍至重伤,以至于此生再也无法进行一些高难度手术。但他也凭借医术医德,以及温润如玉的人品,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
此次陶勇发文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值得肯定的教育方式。没成想在微博,这样一段对家庭趣事的记录,变成了“国男压迫妇女”的铁证,批评、嘲讽、诅咒的声音,如潮水般涌向陶勇的微博评论区:
“以为是分享有关女儿的趣事,没想到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烂掉的瞬间”
“这条微博充分说明,专业领域出色的男性,未必就是合格的爹,很可能就是国男基本盘的水准”……
更有不少微博网友,在陶勇的评论区发出恶毒诅咒:“怎么没把你两只手都给砍断”“下次你绝对会被砍死”……
一时间,“正义善良高学历的医学精英”,变成了“满脑子封建思想的爹味男”。在微博网友的参与和平台的放任下,这一话题却产生了惊人的能量:多个相关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前排,阅读量过亿,实现了与其自身体量远远不符的热度。这阵势,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陶勇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事,但实际上他只是让女儿洗了个碗。这显然无法用正常的新闻逻辑能够解释清楚,背后的驱动只能是强大的流量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热搜网暴话题“如何看待陶勇育女争议”的主持人,正是平台官方账号“新浪新闻”。
招架不住网友的“围攻”,陶勇默默删除了这条博文,并在12月26日中午发文致歉,“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建议,我会不断修正,努力向好”。
复盘此事,实在有些荒唐可笑。家长教育孩子孝敬长辈、热爱劳动,这从来都是东西方最传统、主流的家庭教育方式。陶勇的做法没有任何不妥。反倒是一些网友对着别人的家事入戏过深,拿着放大镜鸡蛋里挑骨头,还自以为人间清醒、正义感爆棚,却是令人感到悲哀与担忧的事。
在这件事上,科技专栏作家阑夕的观点一针见血:“(关于陶勇育女),这其实也是一个讨论过剩的话题,除了满足各路人马的价值观输出之外,意义不大”。的确如此。其实对这类家庭教育话题,每个人的经验不一样,认知不一样,观点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在一种隔膜的状态下,网友你一言我一语,很难说能输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往往只会陷入无意义的口水之争。
但阑夕没有说透的是,这种过剩的“价值观输出”,也就是互撕对立,很可能是平台有意为之。核心证据就是官方下场设置指名道姓的热搜,并在词条中使用了“争议”一词吸引网暴。。在流量逻辑之下,一个议题的热度,并不在于公共价值大小,而在于有没有谈资,是否生产了情绪。所以,为了制造谈资、诱导情绪,平台在议题设置上,往往要选那种低门槛的、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同时容易引发纷争对立的话题,进行重点运营。
这些年,极端女权、性别对立、地域黑、育儿焦虑等等议题,在微博上引发讨论无数,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话题泡沫和网暴悲剧,很难说这些议题的频频出现和微博的运营没有关系。从最开始的公共议题广场,到现在的八卦议题粪坑,我们见证了一个公共舆论场的消亡。
例如上个星期,微博上一些故意挑动男女对立的话题里,诅咒“男人死光”的言论铺天盖地,平台不可能没有感知,只能说是视而不见、屡试不爽。
有人对上一周的微博热搜进行统计发现,“煽动极端情绪(刻意渲染消极负面、焦虑怨愤情绪)”的热搜有15条,占问题热搜总数的48.4%。这15条中,就业焦虑、失业焦虑、焦虑的父母“压榨”和“卷”孩子还是主要话题。可见,精准拿捏网友情绪,不断夸大渲染社会焦虑与矛盾,已经成了微博收割流量的不二法宝。
如此唯流量至上,或许可以给微博带来可观收益,但由此导致的社会负面影响却难以估量。公开资料显示,微博日活用户超2.8亿,90后和00后为主体占用户总量的80%。可见年轻人是微博的基本盘。作为一个国民级舆论平台,微博有责任为年轻人提供一个理性、温和的讨论环境,而不是仅仅将他们当作议题的木偶、流量的工具。往大了说,微博提供什么样的舆论环境,不仅关涉年轻人的成长,更关涉中国的未来。
陶勇曾经因为他的不幸遭遇,为国人所熟知。这一次因为一篇再寻常不过的家庭生活小作文,而遭遇了未曾预料的批评甚至网暴,“从封神到网暴只差一个帖子”,这或许会让他看清微博舆论场的凶险与复杂。这几年,不少名人遭遇网暴后退出微博,也是对这种粪坑环境的无声抗议。
微博作为平台,也是时候意识到,一个良好的言论土壤,才是理智声音愿意发言的根基。乌烟瘴气的环境之下,人人自危,驱逐完理性声音,最后就只剩下粪圈互相喂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