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资讯

当前的位置是:主页 >> 科技

家长育儿辩论话题奇葩说辩题父母该不该告诉

时间:2024-08-14 来源网站:顶点资讯

最近,《奇葩说》的一期辩题引发了网络热议:“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正方认为,应该告诉让孩子知道真实的家庭状况,反方则认为不需要告诉孩子真相。

双方激烈辩论,金句频出:

反方“铁岭石油公主”张踩铃认为:“当你跟孩子说不富裕的时候,十有八九不是纯粹的教育,而是带着对人生负能量的宣泄。”

而正方傅首尔则认为:“真实的自卑好过虚假的自信,石头里长得出顽强的草,但是肥皂泡里开不出自信的花。”

但其实,说父母能给孩子虚构一个肥皂泡般梦幻的童年,未免过于理想化。实际上,我们很难在孩子面前隐瞒家境不富裕的事实。

01

在《童年的消逝》中,尼尔·波兹曼写到:

过去儿童跟成年人的世界是隔绝的,而在影像时代,成年人的所有信息都在向儿童传来,梦想一个不被打扰的童年是一个幻觉。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他童年时印象最深刻的事。

我从小被放到奶奶家长大,一直到7岁要上学了,才被接到父母身边。也许是为了补偿我,他们对我特别好,但是我从来不敢主动向他们要什么。

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家里不富裕。

我爸当时在外面摆小摊卖东西,每天傍晚他拉着车回来,我都会飞奔出去看他的脸色,如果他脸上带笑,那么今天赚的钱就多,如果他黑着一张脸,肯定就是今天生意不好。

晚上,有时候我爸妈会关着门在卧室里小声说话,我经常会把耳朵贴在门上偷听,因为我担心家里没钱了,养不起我了。

黄执中说:中国的家庭关系最拧巴的一点是,当面拒绝沟通,背后默默奉献。并且把一方被蒙在鼓里的情况当作感动。

在我朋友的童年里,他永远为家庭的经济情况悬着一颗心。关于“我们家很穷,可能承担不起这样的支出”的猜测,就像拴在他心中的一根绳子,永远不曾放松。

在任何一段属于孩子的单纯的快乐里,这根绳都可能会一揪,让他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忧患。

他跟任何一个孩子一样,会喜欢上一个玩具,一本书,或者期待跟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一次旅游,但这些期待,他永远无法对父母说出口。

我们之前写过个一篇文章,一个7岁的女孩偷偷拿了商场的扭蛋玩具,在询问她偷拿原因的时候,小女孩说,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

这个女孩其实跟我的朋友一样,只不过他们一个选择了克制欲望,一个选择了用另一种不太好的方式来满足欲望。

但从他们的家庭条件来说,真的不能给孩子买几个扭蛋,买几本书几块糖吗?并非如此。

但孩子对家庭的经济底线一无所知,这种“未知”让他们时时感到恐惧,在每一个需要用金钱满足欲望的时候,都变得拘谨。

“没关系。”

“不会啊。”

“真的,我不想要。”

在拿到人生第一笔工资之前,朋友说得最多就是这几句。

他的父母也经常会遗憾地提到,孩子太懂事了,总感觉跟他们不亲。

但他父母最希望给他的,明明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他这么多年尽力在做的,则是让父母轻松一些。

这是他们对彼此的体贴,但双方谁也未曾说出口,所以,他们的愿望,谁也没能实现。

02

然而,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咱家穷,为了供你上学,爸妈起早贪黑,连件衣服都不舍得买。”

“咱家穷,你可不能跟别人比吃比穿。”

“你花了家里这么多钱,还考这么点分,对得起我吗?”

这样说的父母,对不起,其实你们是在有意无意地将“不富裕”作为一种控制孩子的手段。

父母的本意也许是让孩子对错误的行为产生愧疚感,从而珍惜父母的付出,更好地实现父母的期待,但实际上,这样的话说多了,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压力。

就像《奇葩说》里席瑞所说的那样,“一来二去,亲情里没了亲密,留下的都是计算的压力。”

网络上曾有一个问题:为何“穷人家”孩子一眼就能认出?

有人总结了“穷人家”孩子的三个典型特征:

1.内心自卑,表面要强;

2.生活的过度节约,心胸易变得狭窄;

3.眼光低、格局小,很难抓住机会。

这个描述其实并不太准确。贫穷本身并不是导致孩子自卑封闭的原因,真正限制了孩子眼界的,其实是来自贫穷的压力。

由于童年期对钱的匮乏感,孩子内心缺少安全感,会变得焦虑、恐慌,甚至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走上歧路。

《人民的名义》里赵德汉贪污两亿人民币的原因竟是: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实在是穷怕了。

03

归根结底,“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并不是难题,真正的难题是:“如何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每个孩子拥有不同的需求和个性,我们需要在他们真正认为需要帮助的地方提供帮助,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物质”或者“精神”单一的一个方面。

只有“穷”或“富”这两个维度,远远不足以涵盖人生宽广的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忽然注重打扮了,开始请求父母给他买名牌衣服,名牌鞋子。

一些父母以为这是孩子变“物质”了,开始学会攀比了,而另一些父母则开始沮丧,觉得自己没能够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

其实我们不妨深入去想一想,孩子想要名牌的背后,真正的需求的什么呢?

是不是他希望自己变得更酷,更有个性一点?是不是他想融入某个群体,这个群体里有些人穿这个牌子的衣服鞋子?是不是他希望能跟同龄人有更多的话题,更多的共同点?

你看,这个时候,他购买名牌的背后,其实是社交需求。你需要告诉他的不是“我们家穷,跟别人比不起”,这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他怎么会不自卑呢?

你需要告诉他,吸引别人的注意,让自己变得有魅力的方法,并非只有穿着打扮,如果你有突出的特长,博学的知识,风趣的谈吐……大家同样会非常喜欢你。

同样,如果孩子要求一次昂贵的旅行,是不是他们只是希望能有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的机会呢?

如果孩子想要一个贵重的礼物,是不是他觉得你忽视了他很久,希望能够确认你对他的爱呢?

对于父母,我们反而需要反思:为什么在孩子触及家庭状况的时候,我们会如此敏感呢?

究竟是孩子在攀比,还是大人在攀比呢?

也许这其实是成年人的一个误区:我们把经济上的收入来源,当做了家庭、孩子的唯一滋养方式。

当我们想明白这个问题,关于“如何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简单了。

我们只需要坦诚地告诉孩子真实的家庭状况,然后告诉他:

孩子,虽然我们给予不了你所要的一切,但在能力范围内,我们希望能给到你最好的。

如果有一些要求,以我们目前的经济实力确实无法达到,那么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是不是有其他的方式能实现你的要求?

父母足够坦诚,孩子才能足够坦然。

消防界杂志社

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