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le育儿观为什么席琳迪翁Adele
就算你们不知道席琳·迪翁(Céline Dion)是谁,你们也一定听过由她演唱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
这位加拿大国宝级女歌手总是不断在给我们带来惊喜,迄今为止,她已经在国际歌坛上创造了无数佳绩:5次格莱美奖、12次天下音乐奖、7次美国音乐奖、8次美国告示牌、20次朱诺奖及43次菲利克斯奖等音乐奖项。近年来更是转型为时尚Icon,一跃变成时装周头排常客和聚光灯下的焦点。4月3日,巴黎欧莱雅更是宣布席琳·迪翁正式成为品牌代言人,由此可见时尚圈对她的宠爱。
“席帝”的时尚街拍
巴黎欧莱雅官宣“席帝”正式成为品牌代言人
所以,当她宣布推出自己的主打中性风格的儿童时装成衣品牌时,我也毫不惊讶,毕竟席琳·迪翁一直都是个我行我素的“顽主”。只不过,在媒体和公众眼里,“席帝”这一次玩得有些过火了?
前阵子,乐坛天后席琳·迪翁携手以色列双人组合设计师Iris Adler 和 Tali Milchberg 创立童装品牌“CELINUNUNU”。该品牌的每一件衣服都采用了中性風格和经典剪裁,搭配简约的流行符号。在颜色上的选择更是抛弃了传统童装中常见的蓝色与粉色,大胆选用了黑、白、灰这一类的中性色,她希望能够将孩子们从性別的既定框架中解放出來,让他们从小建立自我肯定、勇于表达自我的人格特质。除此之外,她也希望父母能藉此教育下一代尊重独特性,打破两性刻板印象的藩篱。
有媒体称席琳·迪翁此举是要颠覆性别框架、掀起一场孩子们的风格革命
席琳·迪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愿景,与她本人育儿观分不开。她与好莱坞众多明星家长,乃至欧美一些思想前卫的家庭一样,践行着独特的中性育儿观念。那什么是中性育儿观呢?这一观念是指父母抚养孩子却不给孩子灌输任何先入为主的性别规范,并允许他们自由建立对“性别”的认知。例如,父母会在谈话中将孩子称为“宝贝”而不是“男孩”或“女孩”,允许孩子穿他们想要的衣服 ——无论是想要穿粉红色衣服的男孩,还是想要玩小卡车的女孩,都会得到家长的允许和鼓励。拿席琳·迪翁为例,她有三个儿子,包括16岁的长子查尔斯,以及7岁的双胞胎尼尔森与艾迪。她会允许自己的儿子留长发,还会允许他在两岁大的时候就穿着高跟鞋在厨房里玩耍。她甚至开玩笑说,我儿子穿高跟鞋都比我穿得好看。
与席琳·迪翁情况相似的还有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梅根·福克斯和流行天后Pink、Adele等,他们都对孩子在自我认知上的选择格外包容。像是Adele带着儿子去迪士尼,她就让儿子根据喜好,穿上了《冰雪奇缘》里安娜公主的服装;《绯闻女孩》里的Queen S 布莱克·莱弗利给大女儿取名James;安吉丽娜的几个孩子也是一直以中性形象示人,性别差异在他们的家庭里似乎不是一个值得刻意讨论的命题。
3月,朱莉和孩子们出席《小飞象》首映礼。孩子们的中性气质与雌雄莫辨的装扮很是相衬
但是部分媒体和公众显然对这种前卫的做法不卖帐。根据某华盛顿媒体报道,“CELINUNUNU”将性别中立的概念“推”到儿童身上是“残忍”和“不负责任的”。一位罗马天主教信徒的妈妈在博客中写道,买这种衣服给孩子是“撒旦的”而又“邪恶的”。不光是“CELINUNUNU”的品牌理念遭到非议,席琳·迪翁的育儿观也一直受到批评。比如媒体总是对孩子们的发型持有执念,如此鸡毛蒜皮的事情总能登上头版。当某天她的儿子们换了发型时,一家法国杂志的头条上写着“席琳·迪翁的双胞胎(终于)剪了短发!”,好像媒体对他们的执迷与骚扰“终于”奏效了。这种出现在狂热媒体中的潜台词是,男孩们天生就不应该留长发,而父母不去加以管制,就是在传导一种不恰当的性别观。
但是席琳·迪翁认为,坚持不向孩子们灌输任何先入为主的性别观念的出发点不是基于她的“不负责任”或是粗心大意,而是出于她对孩子们的爱。当她在育儿早期使用一些强调性别差异的用语,例如“你跑起来像个女孩”或“男孩不可以哭”这类的句子时,她突然意识到这是对孩子有害的。多年后,她的儿子在叫嚷着想要打扮成米妮老鼠的时候,她一开始也想纠正过来。但她认真考虑过后就答应了,便对自己说:“你知道吗?这样没问题的。 因为这正是他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
席琳·迪翁与家人
事实上,全球已经有不少国家把中性育儿的理念付诸实践。2011年就有新闻报道,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已经推出了中性幼儿园,里面的玩具不分区,均并排陈列,男孩可以玩芭比,女孩可以玩沙子。2014年2月华盛顿邮报的数据显示,将近150所美国学校推出了中性宿舍。社会也开始对中性群体的态度趋向宽容,美国白宫从2015年开始,在艾森豪威尔行政大楼启用中性厕所。
一些儿童教育专家将性别开放式育儿视为一个崇高的目标,但他们也想知道一旦孩子进入到一个对“中性”充满敌意的世界,这个目标还能不能维持下去。在性别二元明晰、男女职责泾渭分明的世界里,这些被视作“不男不女”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负。“一旦你的孩子遇到外面的世界——可能是托儿所,幼儿园或亲戚——这一理想的教育模式可能会被打破。维持一个没有性别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芝加哥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孩子们可能会因此受到排挤和霸凌,所以,父母为此做好准备是很重要的。
但是,中性育儿观的核心不是刻意地抹去性别差异,而是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性别和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成长。也就是说,“男”与“女”的性别概念依旧重要,但男生并不一定要赚钱养家,女生并不一定要相夫教子。孩子在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抉择权在他们手上。
其实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的成长太过担心,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做法。一般来说,幼儿在两岁半的时候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生理特征辨别自身的性别。在四到六岁的时候,性别角色认知开始发展,关于性别角色的标准开始形成刻板认知。人们倾向于认为这种性别认同是强硬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生理特征来辨明性别,然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社会对两性关系的期待和要求——从他们出生的那天起,男孩和女孩就被带入了蓝色和粉红色的世界,在那里他们穿着不同的衣服,给予不同的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关注基于性别的营销:最近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女孩面前放着一个粉红色的玩具时,她更有可能会选择它,但当同一个玩具是蓝色时,可能性就少了。发展心理学家克里斯蒂亚·斯皮尔斯·布朗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差异变得越来越大,这真的表明,正是社会和文化塑造了我们所看到的差异——而不是与出生时的天生差异。”而“中性育儿观”在这里讨论的正是,在以上社会化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孩子免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但是如果这种方法运用不恰当,甚至矫枉过正的话,孩子最终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和困惑,并且在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情况下长大。另外,如果一个男孩只喜欢蓝色和运动,那么没关系。同样地,如果你的女孩喜欢粉红色和公主,那也没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中性育儿观不会造成孩子的“同性恋”倾向,研究表明,同性恋倾向与生物学和遗传基因有关,是与生俱来的。)
虽然关于中性育儿这种方法的争议是源源不断的,但在争议中有种声音往往会被忽略掉。假设席琳·迪翁养的是女儿而不是儿子,她放任女儿去穿男生的衣服、留男孩的短发、甚至去踢足球然后玩得浑身都是泥巴地回家,人们对她的意见也不会那么大。当女生们被人们不断地鼓励去变得强大、独立、自主,“女汉子”“女王”这类用语也开始变得习以为撑。但反过来说,为什么一个母亲鼓励她的儿子去留长发、穿高跟就是不负责任、甚至是鲁莽的行为呢?两者之间难道不是平等的吗?
席琳·迪翁在性别中立的育儿游戏中已成为一个褒贬参半的英雄,她并没有试图对任何人施加任何意识形态,她只是简单地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并成为自己命运的仲裁者。尽管“席帝”已经利用她生命中的前50年,通过她的音乐对全世界数百万人产生影响,但在改变全世界对性别刻板印象这件事情上,她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撰文:卓媛)
冷眼奢华观察站 |iLuxureport
唯物质主义精神家园,中国第一个用谷歌眼镜采访的自媒体
在微信上搜索iLuxureport,与主页君一起冷眼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