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明星村济源坡头清涧村巧做水文章山水古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岩 崔峰 通讯员 李丹萍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如何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让农民吃上“生态饭”,是依托生态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可喜的是,清涧村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近年来,济源坡头镇清涧村依托好山好水,通过发展致富产业,让小山村绽放出活力。如今,清涧村已孵化出清泉纯净水厂、上海寂静森林、慕山依水特色饮品及休闲度假综合开发项目。2019年,伴随着以陕西马嵬驿模式打造的清涧水韵项目的动工,更是让群众看到了致富新希望。
清涧村的美,和众多风光秀丽的村庄相比也是毫不落俗套的。老式车轱辘、石雕碑刻、拴马桩、老农具……行走其间,古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10月26日, 86岁的村民刘志轩和老伴忙碌着翻修自家小院。运砖、拉土、拌水泥、砌墙、铲土……夫妻俩虽年过花甲,但依然和工人们一起劳动,干劲十足。记者看到,新整修的庭院内有多处鹅卵石垒成的景观。此外,小院内还别出心裁,设计出两处拱门,一处连着前院茶舍,一处通往后院窑洞。
刘志轩正在翻修的古朴典雅农家庭院,是清涧水韵项目的一部分。86岁刘志轩曾在部队工作18年,转业后一直在洛阳市吉利区工作。1995年退休后,他回到村里定居。去年以来,利用清涧水韵项目的机遇,他将自家小院的翻修设计融入清涧水韵项目中。
记者看到,他改造后的小院依山而建,门前河水潺潺流淌,房后大山巍然挺立。根据项目规划,届时建成后,小院不远处还将呈现出人工瀑布倾泻而下的壮观场景。
今年62岁的赵宗礼是清涧村党支部书记。他不仅是一名退役军人,曾见证了清涧村一路成长。“路不通、电不通,完全是一个穷山旮旯!”赵宗礼回忆,1983年,他复员后回到村里,由于位置偏僻、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村民们忙碌一年,经济收入甚微。
多年来他带领干部群众一起,逢山开路、遇沟架桥,积极筹措资金实施全村“组组通、户户通”工程,先后完成牛王庙大桥、枣元河桥架设以及涵洞建设,一举打通了清涧村走向外界的致富通道。与此同时,村民们开始修建深水井、蓄水池、塘堰,从此解决了人畜用水和耕地灌溉难题。
“只有产业强,农民才能真正富裕起来,”清涧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又开始在水上做文章。不少清涧人瞅准商机,在家门口办起农家乐。
常年在外做生意的村民杨红秀就是其中一位。今年以来,看到村里生态环境变好后带来的无限商机,杨红秀夫妻俩放弃了城里的生意,回到了村里盖起了3层小洋楼,专门做起乡村旅游生意。“一楼做餐饮,二楼能住宿,三楼能娱乐,不仅游客来了能住宿,自己住得也舒心!”杨红秀开心的说。
“村里大部分人在城里有住房,80%以上的家庭有了小汽车!”赵宗礼自豪地说,现在全村747口人,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15000元。
生态宜居的乡村,就是美丽乡村。如今,清涧村,这个昔日黄河岸边的朴实小山村,正逐步变身小康路上耀眼的“明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