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教育拍摄花絮育儿花絮一篇日记引发的群
最近,我6岁的儿子小阳小火了一把。
起因是有同学家长在班级家长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拍摄的内容是一篇“日记”
这位同学家长说他从自己儿子口中得知这篇“日记”的作者是小阳,瞬间被能写这么多字的小阳震撼到了。
于是,家长群里一石激起千层浪!
家长们对小阳一顿花式夸赞后,纷纷开始表达各自对于孩子学习的焦虑,请求家委会与老师沟通,要求老师加强对孩子们的学习反馈,购买学科练习册,适当开展知识测试......
此刻,我那个在班里男生中年龄最小,男女生中年龄倒数第二,整天悠哉游哉睁眼奥特曼闭眼吃鸡的儿子第一次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作为当事人的母亲,以我对小阳的了解,加上辨别字体,大概率这篇日记不会是他写的,或者不完全是他写的。但我却在群里洋溢着的赞美氛围中开始莫名的萌发了一点点万一真是他写的那种小期待了。
傍晚,男主角放学回来,书包鞋子一扔,望着厨房大声问了一句“外公,什么时候开饭?”,得到还有二十分钟的回答后,像往常一样先扫荡一番茶几上的水果和零食,再坐到书桌前一边嘴里乌拉乌拉的不知道在说什么,一边拿起画笔在画纸上潇洒的挥动手臂投入到激情的创作中。
我挪到他身边,把那篇日记递过去,小心翼翼又有点紧张的试探:儿子,这篇日记是你写的吗?
他把头侧过来瞄了一眼,漫不经心的回答:不是啊!
吼,果然是我想多了!
那是谁写的?我又问。
我们好几个同学一起写的啊!就是每个人都随便写写字,反正就是下课玩游戏啊!他头也不抬的继续创作中。
听到了吗?这篇在家长眼中犹如知识和智慧化身的日记,在孩子们眼中就只是游戏而已!
像小阳这一批今年9月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们,是“双减”教育改革的试点人群,学校提供延时服务到17:30,如果还有社团活动,最晚18:30才放学。老师不允许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能组织考试,孩子每天回家吃完饭,看看动画片,留点时间给兴趣爱好的练习或者看看课外书,差不多也到了睡觉时间了。
“双减”制度也把我们家长解放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校就完成了,家长不用守在孩子身旁督促写家庭作业,也不用打卡视频学习。我第一次接触“书空”这个词,就是在语文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意思就是用手在空中书写汉字的笔顺。老师也难啊!还真是一点书面作业都不敢布置啊!
可是问题来了,学校没有考试,回家没有作业,“双减”后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到底学的咋样,“觉醒”的早一点的孩子还能和家长聊聊在学校和学习有关的事情,像我们小阳同学,从来和我聊的都是今天他和谁玩游戏、他和谁因为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他中午吃了几碗饭,问他今天学了什么,眨了眨眼睛假装思考了一下回答:忘记了。[捂脸]
每当这时,想一想三年级就要来的考试,想一想50%的高中升学率,想一想那些私立小学每天依然高强度的学习,要说我一点也不心慌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但联系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对于学习的观念一直是三分的努力,七分的天赋,天赋高的孩子往往一点就通很会读书,我们形象的比喻成天生自带干粮;而天份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付出很多,有的也许最终会有一个好成绩,有的也许最终还是差强人意。我对小阳的要求就是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我每天也会让他背背课文、写写课后生字,翻翻他的数学书,让他重做一遍错题,仅此而已。
我有个闺蜜,天天鸡娃,孩子的学习计划安排的满满当当,我问她如果这么折腾结果娃最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能接受吗?她毫不犹豫的回答我:不可能!我儿不可能是去上职业高中的命。我当时就觉得很好笑,你儿是文曲星下凡?玉皇大帝御赐学霸?还是真龙再世?凭啥你的孩子就不可能上职高,别人的孩子才该上职高?
我还有一种朋友和同事,给孩子报无数的培训班、兴趣班,就怕比别人的孩子学的少,他们并不在乎孩子爱不爱上,学没学到东西,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心理满足感,只要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了,作为家长的任务就完成了,在家长群里也能有攀比的资本。这是我最不赞成的做法。
小阳目前的理想是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军人,我说军人好啊!但是要学习成绩非常好并且身体素质也要很好的学生才能考哦,所以你得好好学习,少看电视。小阳还说,如果我将来考上清华大学呢?(我也不知道他从哪儿得知的清华大学)我说那简直太厉害了!你将因为是第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人而载入家族史册!不过我也跟他说,实在尽力了考不上也没关系,咱们就好好学一门技术,比如学厨师,将来开饭馆,解决你妈我不会做饭的难题,万一不小心整成了米其林三星大厨,那也光耀门楣啊!
哈哈哈哈,扯远了。